1.城阳大洋村知道这是个什么岛吗?
莱州石材已经污染的几十年不能消除
对于农业,山地丘陵和平原都有,山地丘陵可以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水果蔬菜和各种建设木材,莱州水库不少,而且靠海,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名贵海参到一般经济鱼类和贝类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养殖系统,平原地带当然都知道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季花生,狭小地带可以种植大棚,并且距离潍坊蔬菜大棚基地近,这是地理上的绝对优势。
第二对于工业,我觉得不应该再发展石材建筑了,莱州可以发展轻工业,包括水产品加工业,冶金业,莱州仓上是招远金矿带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大力发展这块,莱州还有重污染企业是路旺镇附近的塑料制造业,这属于重金属污染企业,现在应该取缔,否则贻害后代,莱州的草编业也是一种传统,以前都是远销海外,手工草编工艺品可以结合最新工艺和机械大力挖掘和发展,这是无污染并且是农业废产品的再利用,还有莱州有云峰山,丘处机故居等等的旅游游览胜地,这一部分只要多用点心思并能享誉海内外,使莱州成为以水产品加工业,冶金业,草编轻工业,旅游业和度假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本人老家莱州,个人愚见,希望家乡越来越好
城阳大洋村知道这是个什么岛吗?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莱州湾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北、西濒临渤海,东、东南与莱州、招远和莱西市相接,西、西南与昌邑和平度为邻,南北长约53km,东西宽约68km,总面积1878.1km2。区内交通便利,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烟潍公路纵贯莱州。海岸线总长108.7km。
2.地形地貌
莱州湾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滨海洼地和海域滩涂等地貌类型。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式下降,最高为东南大泽山的胡家顶,海拔高程690.5m。从东南山区至西北沿海,地貌类型分为五种: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山前岗地、冲积洪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3.水文气候
莱州湾地处中纬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渤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64.8 h,年平均气温12.9℃。1970~2007年平均降水量为589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1971年降水量最大,为845.3mm。年降水少于400mm的有5年,最小的1981年,只有304.9mm,是最大值的36%。年内降水量不均,汛期6~9月平均降水为415.9mm,占年平均降水量70.6%,尤其7~8两个月降雨量平均为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50.3%。
4.河流水系
莱州湾内主要河流有15条。除小沽河向东经莱西注入大沽河流入黄海外,其余均流入渤海。另有胶莱河流经莱州市西南边境,北流莱州湾,为莱州市与昌邑市的界河,接界长度9km。境内河流同属胶东半岛诸河水系,为雨源型河道。全市河道总长313.7km,流域面积1581km2。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条。15条河中除王河、白沙河、小沽河、朱桥河、南阳河、苏郭河有支流外,其余均无支流,地表水直接排入干流入海。河流除王河及朱桥河源于招远境内外,其余均为市内河流,是典型的边缘水系,具有源短流急、峰高量大、陡起陡落、季节性强、排洪受海潮顶托影响等特点。
西大洋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最南端,村前面临大海,北接岙东路,与晓阳村相邻,隔海可见青岛市之美,东可观崂山之巍,西临“顶盘口”安全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西大洋气候属北温带,四季变化分明,雨水丰富,气候宜人。受季风的影响和海风的调节,总体上是“春季干燥升温慢,夏季多雨无酷暑,秋季温凉气候爽,冬季少雪无严寒”。最热的八月份,平均气温为26.3℃,最冷的十二月份平均气温是-0.4℃,年平均气温11℃—12℃,且具有昼夜温差小、年无霜期180天。由于面临胶州湾,具有空气湿度大的明显海洋性气候特征。
西大洋在城阳区的东南部,地质属下白罗纪青山组地层,多由火山岩形成的波状平原,火山喷发岩多为凝灰岩、玄武岩、流纹岩等,地层也多由砂土、砂质粘土、砂砾石组成。西大洋村落座落在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高地土壤瘠薄。土层在10-20厘米之间,甚至有的地方出现裸露岩石的砾地。经过缓坡梯田,过渡到低处较肥沃的洼地,土层可深达7米左右,海边多为海滨滩地,含碱量大,地貌平缓,倾斜入海。
西大洋村原名赵家村,相传三千年前,西周有羌人(西汉时称西羌人)名造父,曾为西周穆王(姬七)贡献了八匹骏马,被召为之驾驭车,一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因赶车有功,被周穆王封为诸侯,去赵城(现山西洪洞县)为国封侯,按当时“以国氏为姓”之法律,即以城之赵为姓,赵造父为赵始祖。后迁居云南省乌沙卫柳树胡同棋盘街的一支赵姓中的赵信,赵允二人,(注《崂山地名志》载:始祖赵乾、赵坎)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二日至四月八日到阴岛择地而居,取村名为“赵家村”。清光绪年间,因村的位置近海,又在“东大洋村”的西边,所以更名为“西大洋”。《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里仁乡明清时期,西大洋属即墨县里仁乡阴岛社“赵家”。《胶澳志》海西区警察署阴岛分驻所“西大洋”。1898年沦为德租界地,1914年又沦日本之手。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划为胶澳商埠海西区阴岛分住所。1931年定名为青岛市特别阴岛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区划沿旧制。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青岛市阴岛区。1949年5月,阴岛解放后,划归即墨县阴岛区西大洋村,区政府驻宿流村。1950年11月,阴岛区改称划归即墨县第八区西大洋村。1958年9月属即墨县阴岛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青岛市崂山郊区阴岛人民公社。1967年改称崂山县红岛人民公社。年撤销公社制,属红岛乡。1994年5月改划为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2001年属城阳区,红岛街道办事处。
西大洋村三面靠海,海域辽阔,盛产各种鱼类,贝类及虾蟹等海产品,人们曾将竹棍按一定的距离排插在海中,即可“夹住”大小不等的鱼类;在岸边,用高梁楷的“须根”即可从还水中“沾到”大对虾;站在礁石上,即可捞取前来产卵、孵卵的乌贼;所产“虾皮”、个小、肉嫩、皮软,既可做美味佳肴,又是补钙极品。因胶州湾内水质饱含微生物,使其海产品以“胶州湾货”而远近闻名,成为优质海产品的代名词,胶州湾内盛产的大洋杂色蛤和青岛啤酒,已成为美市地处胶州湾南端的西大洋,伸入到海湾的“腹地”,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海上捕捞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又因胶州湾内的水质肥美,所产海产品具有独特的鲜美味道,一提及“胶州湾货”。人们都要垂涎欲滴,在盛赞这个门前就是大海“的聚宝盆”之时,又何从不敬慕处在“聚宝盆”中心的西大洋村呢?西大洋的南部海岸多有海蚀崖,海蚀平台及海蚀裂隙,造就了妹妹石、石过道、石隔板、蛤蟆石、石磨、石碾、石船、石桩、娘娘庙及庙中的“娘娘”,这既是海蚀地貌的真实写照,又是人们旅游及寻求“情趣”的大好去处。
西大洋人酷爱京戏且由来已久。有人形容曰:“西大洋的狗都能唱戏”。早在1857年,在村民赵京义的发动及组织下,成立了“赵家京戏班”,组织演出了《四进士》、《司马懿》等十几出京戏,在当地以及胶州、胶南一带巡回演出,场场火爆,深受人们的喜爱。1950年,解放了的西大洋人又成立了业余京剧团,行当齐全,戏箱完备,既为节日的喜庆活动增添了光彩,又能根据形势的需要自编自演多个节目,并以多剧种(话剧、柳腔、歌剧等)的形式演出,受益匪浅。自1950年成立至 1966年,每场演出,为广大村民带来乐趣,为新社会的新农村大增亮丽色彩。在1954年即墨县文化局组织的全县戏剧大型演出中,西大洋村选送的京戏《穆柯寨》荣获“优秀演出奖”,一度让人们刮目相看,至此剧团的演职人员达四十余人,演出京剧剧目达五十多出。
至2000年,全村1387户,总人口3788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1766年以前,全村都姓赵,唯“赵家”。至1946年,又增刘、 肖、 郭 、杨 、孙五姓,至1978年,又增于、王两姓,至今又增姜 、朱、 张、 李、 程、 侯、 孔 、曹、任十姓,现在全村共有十九个姓氏。
约,粮食亩产不过百斤,海洋生产产量低且价格便宜,更有多人葬身大海,妻离子散。建国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口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多数人成了“存款户”,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1963年春,西大洋因集体经济大发展,被评为“农村渔业先进单位”,由赵宇亮书记代表西大洋村出席华东局组织在上海召开的生产先进单位工作会议,并荣幸的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解放了思想,坚定了发展各项事业的信心。为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人们首先改进了捕捞工具,加大了机船的船体和马力,大量的发展了远洋生产,并逐步健全扩大。在近海作业中,也调整了生产结构,改进了捕鱼、尤其是捞取贝类的工具,在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渔业生产的机械化,从而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加了收入,也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西大洋人不但发展了捕捞业,更发展了海产品养殖业。
1985年,建成200亩对虾养殖池,并大获养殖成功后,原先的荒野海滩,现在是星罗棋布的养虾池,并从单一的养虾发展到养蟹、养鱼等多个品种,从一年一度的养虾进而到一年两茬及一池多养的境况。方法多样,成功率极高,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是空前的。人们大胆的实干,将有限的“池养”向广阔的“滩养”推进,1992年将贝类养殖的范畴迅速向胶州湾的深水领域扩展,养殖面积达4000亩之多,并进一步将养殖面伸延到外地、外县、外省,其相关的业务联系,北至北海的莱州湾、辽宁省、河北省,南至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在祖国的东南沿海,西大洋的养殖业是有目共睹的。1995年,西大洋村出席了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省先进农村工作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水产?作先进村”的锦旗,和1995年“水产先进单位”金奖杯。由于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使西大洋在省政府命名的20余个淡、咸水养殖先进单位中,跃居第七位,被誉为青岛地区第一渔村,由此也带动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加工品通过流亭飞机场的飞机运输,快捷的运抵韩国、日本等国家,开辟了农村经济转移到国际市场的轨道上来的喜人景象。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水产业,西大洋成立了有20个养殖单位加盟的水产养殖公司,机构庞大,力量雄厚,促进了养殖业的全方位改革。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配有专人负责,统筹兼备,保证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发展。至2000年,西大洋村总收入过亿元,年人均收入3600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养殖业的发展,给西大洋的生产机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至1999年,西大洋有大小海产品加工厂二十五家,有的厂家也增设了冷冻,冷藏设备,保证了优质海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众多加工厂的出现,东西两个码头的建成,又给人们增加了致富就业的机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带给人们的是经济的腾飞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及高度集中,外来的打工者络绎不绝,其连锁反应是商店,饭店,服务性第三产业的大批涌现。
旧貌已不复存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使人们更加精神焕发、文明向上。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大洋即开始有步骤的拆迁,重建房舍。在延续着老村的轨迹上,代替而出的是整齐的楼房和醒目的商店,硬化的道路,纵横有序,一切都展示了西大洋的青春气势和时代风姿,西大洋已成初具规模的城市化农村,被美其名曰“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