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数据的获取途径
2.校园气象站的校园气象站的特点
3.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气象数据的获取途径
很多气象数据网站中都可以获取数据哦
1、://ncc.cma.gov.cn/cn/?国家气候中心
2、://.xihe-energy?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3、://.cdc.noaa.gov/public.data?中国气象局
4、://.edu.cn?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5、://weather.cn/?中国天气网
步骤一:地理位置选择。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导出小时级数据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校园气象站的校园气象站的特点
校园气象站
应用特点:
1、实时监测:气象站设备设定有多个路径的传感器,敏锐感知到单位时间内的气象信息变化情况,数据精确到每一分钟,不容易遗漏掉任何一项指标。气象传感器,如同一个个小型的感应装置,从多方面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准确。同时支持接入网络监控画面,多元化信息获取。
2、低能耗:气象站设备的能耗水平要是较低层次,就代表着其运行的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另外校园气象站支持电源和太阳能两种供电方式,其中太阳能电池板满格情况可供气象站稳定运行7天以上,符合绿色环保的社会发展理念。
3、无缝对接:气象信息监测后全都传送至云平台上,以供数据研究和信息整合。也能将气象参数传输到LED大屏、监控大屏等终端设备上,设备需要和多类型的通讯设备加以连接,便于学生学习、查看。
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扩展资料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computer),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以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为信息技术。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