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圣旨的开头是怎样的

2."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怎么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代圣旨的开头是怎样的

长生天气力里怎么读_长生天神力

先秦时代,诸侯的诏书一般是“命”“令”,自己则称“寡人”。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将尊后由王变成“皇帝”,“朕”也由大众之语(屈原《离骚》称朕,《芈月传》中芈月称朕,你就笑笑)变成了皇帝独享,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秦始皇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刻于玉玺之上,不过很难知晓当时发布的圣旨开头会怎么说,但是肯定会用“制”、“诏”、“诰”三字。

汉朝沿用秦朝制度,圣旨大抵上和秦朝无二。两晋南北朝时则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辞改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只是为了证明皇位的天授,并没有用在颁布诏令之上。

到了大唐,当时的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开头一般用的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其实直到宋朝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且宋朝沿用唐制以“门下”二字开头,但是例如顽主宋徽宗则喜欢瞎搞搞,就会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

元朝为蒙古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汉文诏书一般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起头,蒙文圣旨一般则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不过也有例外,像成吉思汗发布圣旨的开头就是直接用“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明朝作为推翻异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认为自己揭竿而起,结束蒙古人的,是顺应天道的,所以喜欢用“奉天”二子,定都南京后除了将其更名为“应天府”,更是将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有时候还会自称“奉天法祖”。

看了这么多,朱元璋简直就是个“奉天”迷,肯定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的圣旨肯定就是“奉天承运”了!其实并不是,在他登基的前十年圣旨开头一般是“参酌唐宋”,不过他的功绩就像康熙说的那样“治隆唐宋”。

后来朱元璋才将圣旨开头换作“奉天承运”,但是读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并非全是“诏曰”,还有“制曰”,“敕曰”。

清朝的制度则沿袭大明王朝,圣旨自然也不例外,汉文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满文中写作“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vwangdi i hese”,直译为“接受了天的谕命的汗的御旨”。

不过倒是有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则是出现在伪满时期的康德皇帝溥仪,不过这是个伪政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怎么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即"奉天承运皇诏曰"八个字出现在圣旨中,始于明朝。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二: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

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承"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的玉圭上刻下"奉天法祖“四个字。清承明制,其诏书也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天”就报有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

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从秦汉到唐宋,历届君王都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是上天意志的实际执行者。不管是帝王,还是思想家们,都更倾向于把天命、运命视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朱元璋就说自己是“本无意据有天下”,只是以“救民为心”,后来才做了皇帝,是“天特命之”的结果。

也正是古时人们对于天的崇拜,朱元璋才会用“奉天承运皇帝”来修饰自己。

百度百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