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人的饮食和地理气候有什么关系

2.沙尘天气为什么一般出现在南方?

3.雨水写作文

4.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那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

5.气候变暖影响

6.喜马拉雅ACT雪山徒步攻略

东北人的饮食和地理气候有什么关系

士牧尔台天气_土牧尔台天气预报

东北人的饮食和地理气候有什么关系

气候和饮食有很大关系。南甜北咸;北方寒冷,过去冬季缺少新鲜蔬菜,腌制咸菜为主,形成口味重的特点。为了驱寒;形成以炖菜为主的特点: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

戏剧的发展和地理气候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陕西秦腔戏曲

这个地方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人们交往很不方便,

当地有句话叫“拉话话容易,拉手手难”。

因此当地人的秦腔以吼为主,声音嘹亮。

地理问题,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地理位置与气候是相关的。 气候就是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特质所造成的差异来区分。所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就有不同的气候。而且气候也分大气候小气候,大气候可以大到大洲大洋的影响造成的比如季风气候,北大西洋气候等等。

人的衣着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在不同的季节里,对幼儿衣着的要求也不同。幼儿年龄越小,散热越快,因而穿着要暖和些。夏季天气炎热,不仅要少穿,而且衣料及式样还要通风透气。冬季服装虽然由多层组成,但在室温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应当分室内服装和室外服装,也就是说室内和室外不能穿一样多,否则容易引起感冒。

在炎热季节,女孩最好穿无袖连衣服。男孩最好穿短袖衫或背心、裤叉或背带短裤。幼儿外衣应有装手帕的口袋。春秋季节,可根据天气冷暖的变化,在衬衣的外面适当增加厚绒布衣服或毛织上衣、针织绒裤或夹大衣服斗篷等。冬季到室外活动所穿的衣服,保温效能要好,应防止钮扣、领口和袖口进凉气。冬季幼儿还应有一件厚外衣,特别在北小孩睡什么样的床最好方是十分必要的。外衣可用棉花、羽绒等缝制。

东北这波经济下滑跟东北人有什么关系

我是内蒙古人,我在东北念书已经两年了,在我看来,内蒙古人有点儿老实和憨厚,而且在社会中的见识和东北人有区别的。毕竟经济水平的发展决定了一些东西。

地震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台湾和广东气候大致一样

但台湾地震更频繁

我们地理老师说我们两广地区地质软,不易产生大地震

菠萝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菠萝原产南美洲热带高温干旱地区,性喜温暖,在年平均24-27(生长最适宜,15-40℃范围均能生长,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5℃是受寒害临界温度。

耐旱性强,但生长发育仍需一定的水分,在年降雨量500-2800mm的地区均能生长,而以1000-1500mm且分布均匀为最适,我国产区年雨量多在1000mm以上,又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4-8月,基本满足了对水分的要求。

菠萝原生长在半荫的热带雨林,较耐阴,由于长期人工栽培驯化而对光照要求增加,充足的光照下生长良好、果实含糖量高、品质佳;光照不足则生长缓慢、果实含酸量高、品质差。光照减少20%,产量下降10%。但光照过强、加上高温,叶片变成红**,果实也易灼伤。

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因为有360行,不可能给你一一列举,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吧! 农业:假如天旱农民伯伯看天气预报未来十天不下雨,他会选择去给田里浇水。 水利防汛防旱部门:雨期或汛期,他们会加固大堤预防旱涝灾害的发生。 环卫:秋风扫落叶的时候,如果预报明天有大风,他们会组织人力清扫路面 天气预报部门:遇有重大天气情况;如地震,暴雨暴雪,冰雹,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会提前向有关部门通知预防。我这样解释你明白了么?

各地饮食特点与地理气候关系

我知道广东的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州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酒家饭店特别多,只要你想吃东西,随时随地都能吃到丰俭由人、各式各样的美食。茶市是广州饮食最能吸引人的一大特色。以前广州只有“早茶”,现在已发展成早、午、夜三个茶市。几乎所有的酒家饭店都开设茶市,客人一落座,服务员立即前来招呼:“开几位?饮什么茶?”茶市供应各式咸甜干溼点心,如自助餐,凭君所好,各取所需,价格也很实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费。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一份早报,一盅两件,坐上几个小时,边吃、边看、边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粤菜选料非常广博奇特,蛇为龙、鸡为凤、猫为虎、老鼠为嘉鹿,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在烹煮之列。粤菜讲究鲜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使用独特风味的调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独具地方风味的佳肴。粤菜的“生猛海鲜”别具特色,不少酒楼饭店未装修好厅房,先要设计门口的海鲜池,陈列几十种生猛海鲜,以招徕顾客。粤菜中的煲烫、喝凉茶是广州人适应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今天煲什么烫?”是家庭主妇见面聊天的必备话题,老火靓烫其中的学问实在不少。粤菜食肆菜式多变,每隔一段时间,各酒家饭店就会以新的原材料、不同的搭配来创制新的菜式,以此来增强竞争力,市面上也常常因此而掀起新的饮食潮流,这是“食在广州”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分析“食在广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具有开放性。广州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埠。开放的环境,赋予了广州人开放的思维方式,反映到饮食上就是一种“无所不吃”的开放心态,广州街头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饭店餐馆,几乎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风味可以找到。二是相容性。开放性的文化,同时也必定是相容的。岭南文化具有兼收幷蓄、容纳百川的特征,在广州饮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开拓性。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并善于发掘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食法,不断移植改造,推陈出新。粤菜厨师中流传着这样的祖训:“有传统,无正宗。”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此外,广州人吃饱不浪费,吃不完“打包”回去,体现了广东人爱惜食物和勤俭节约的品德。广州饮食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上来,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大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对我国以及亚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州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广州饮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以麦当劳、肯得基等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占据了不少年青人和儿童的市场,使不少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观念也发生了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食在广州”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饮食与旅游相结合。酒家饭店的设定与旅游景点发展相配套,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建设,与旅游产品整体规划,互相促进;旅游部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广泛推介广州饮食文化,把饮食与旅游的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用餐方便化。针对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快节秦,各类即食品、半制成品、快餐发展迅速,受到广泛的欢迎。第三,食品营养科学化。广州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并已逐步讲究营养结构的科学搭配,讲究食补、食疗、药膳,对营养学的学习和研究方兴未艾。第四,原料天然化。广州人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心菜、放心肉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第五,美食情趣化。广州的酒楼饭店越来越注重装修,格调高雅,环境舒适,厅房陈设、菜式命名、服务员的服饰等,无不透露出饮食文化的品味。再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或设舞蹈曲艺、时装表演,或设卡拉OK,让食客在美的艺术气氛下,自娱自乐中进餐畅饮。这种饮食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广州美食情趣不断提高,食客将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饮食文化。

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是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窗。相信,随着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食在广州”潜力无限,未来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开怀饱餐广东美食确实是最诱人的享受之一。在中国各大菜系中,粤菜显得格外突出。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以及饮食环境、气氛之优雅和服务之细致周到等等,都可谓首屈一指。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以广州风味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南国风味。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著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

粤菜发源于岭南。自古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外各种食法逐渐被吸收,使广东的烹调技艺得以不断充实和改善,其独特的风格日益鲜明。广东旅居海外的华侨众多,又把在欧美、东南亚学到的烹调技巧带回家乡,粤菜借此形势迅速发展,终于形成了集南北风味于一炉、融中西烹饪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并在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名扬海内外。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它包括了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饮食风味。选料广博奇异,品种多样是广州菜的一大特色。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一经厨师妙手,都变成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广州菜特别讲究厨艺精湛,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而且随季节时令的不同而变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广州菜有许多调料,如蠔油、鱼露、柱侯酱、沙茶酱、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酱、咖哩粉、柠檬汁等,为广州菜的独特风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对比起中国其它菜系,广州菜较少用浓重辛辣的调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广州菜的著名菜肴有: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红烧大裙翅、菊花龙虎凤蛇羹等。

潮州菜是潮州、汕头地区的风味菜。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相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长,风味自成一格。潮州菜以烹调海鲜见长,尤其汤菜最具特色,加工精巧,口味清纯,注重保持原料的鲜味。烹调技艺擅长焖、炖、烧、火局、炸、蒸、炒、泡等法。口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等调品。风味名菜有潮州烧雁鹅、潮州豆酱鸡、护国素菜汤、炊鸳鸯膏蟹等。甜食则以芋泥、五果汤等最有特色。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是指东江流域一带的“客家人”的家乡菜。东江菜的特点是主料突出,味道浓郁,造型古朴。菜肴多用肉类,较少以蔬菜和水产配搭,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风味名菜有盐火局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八宝窝全鸭等。

粤式点心也别具特色。广东美点之多,恐怕可称得上是全国之冠。单是被誉为“点心状元”的广州泮溪酒家就能做出1000多款精美点心。粤式点心的特点是选料广泛,制作精细,花式繁多,咸甜兼备,口味清新。各款点心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令人百食不厌。富有地方特色的点心小食有:虾饺、干蒸烧卖、粉果、泮塘马蹄糕、蜂巢香芋角、鸡仔饼、糯米鸡、家乡咸水角和各种馅料的肠粉等等。

广东的四季佳果长年不辍,风味独特的荔枝、芒果、香蕉、杨桃、龙眼、菠萝……等轮番上市,苏东坡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赞叹怎能不叫天下人共鸣!广东人“以食为先”的生活风格,使广东的饮食业规模高踞全国之首,吸引了全国各系美食和外国餐饮业的大举进军,从极尽豪华的高阶食府到物美价廉的平民大排档,还有食肆如林、可容成千上万人吃喝的美食街,总是食客如云,显出了“美食之都”的豪气,形成“天下美食尽在广东”的局面。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广东人总是喜欢把你往吃饭喝茶的地方领。而在这里,吃饭喝茶的地方总是人满为患。他们让你喝茶,喝汤,吃生猛海鲜,吃各种贝壳,吃鸟,吃蛇,吃龙蝨,吃田鼠,吃禾虫,吃各种你觉得千奇百怪的东西。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商量下一站去哪儿吃饭喝茶,尽管这一顿还没吃完,而你已经撑得只有两只眼珠子偶尔还能吃力地转动一下。

他们的主食总是要吃米饭。最后一道菜总要蒸一条鱼。他们一顿饭结束的讯号是找侍者要一把牙签。有时候他们结完了账,不知不觉地叼著牙签就走在大街上了。

如果你在广州呆的时间长一些,还会发现广东人全神贯注地关注你的健康。他们通过热情地建议你吃五花八门的各式各样的汤水菜肴炖品来调理你的身体。他们觉得你的身体里有清不完的溼和热,他们告诉你现在正在吃的这盛炖品是温补或者大补的,还有,这个菜寒凉,那个菜上火,等等等等。

如果你们中间少了那张饭桌,少了茶楼食肆那种轰轰烈烈的人声和排山倒海的场面,那么广东人对你的那种满腔的热情和爱心,真是不知如何表达才好。

粤人在吃的方面,变化不算太大。《史记》里就记载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粤人们是“饭稻羹鱼”的,吃米饭,喝鱼汤。亚热带的气候,加上海湖港湾密布,各种果实和水里的虫蛤贝类,简直是唾手可得,根本就“无饥饿之患”。所以,吃是不愁的,有稀客来访,顶多也就是烧饭摘果,打鱼捞虾摸贝壳地一通忙乎。

粤菜是我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以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广州菜配料多,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是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尤其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温恰到好处;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更以汤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口味清纯,注意保持主料原有的鲜味;东江菜主料突出,朴实大方,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以上三种菜互为补充,形成了粤菜的独具特色:一是用料广博奇特,选料精细,配合四时更替,四季时令菜肴重在色、香、清、鲜;二是烹调技艺考究,刀工操作精细,常用的有熬、煲、蒸、炖、扣、炒、泡、扒、炸、煎、浸、滚、烩、烧、卤等,同时,调味佐料众多,有香、松、脆、肥、浓五滋和酸、甜、苦、辣、咸、鲜六味,具有浓厚的南国风味。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讯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微型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斟茶时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步,所冲茶浓香带苦,回味无穷。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总之,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

粤菜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凡是相似的文化,都可以从历史接触中探求关系,在两地同样事物的比较中,质的相似愈大,相互传播也愈显著。广东文化的开放性,必然具有相容性,从而使饮食文化具有相容幷蓄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广东饮食习俗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能逐渐摒弃外地饮食中的某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以吃饱、吃好为原则,这与北方的某些地方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方人的铺张,正是由于礼仪上的拘泥,这固然有其豪爽可爱的一面,但更应看到,饮食上的繁文缛节,是无法为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所接纳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人不重视礼仪,恰恰相反,广东人请客非常注重礼貌,使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那种脱离实际的铺张,则是务实的广东人所不愿为之的。

广东人体现在饮食风格上的务实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人不尚虚名,讲究实际,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的影响不深,相反,他们却受到西方人的求实态度的薰陶。这种影响形成了广东人对饮食既能博采众长,却又保持着务实态度。

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一道鲜美佳肴的制作,有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的协作,粤菜在配料、刀工、火候、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持鱼的鲜味;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

在粤菜中,最见于师傅制作功夫的莫过于鸡馔了,凡几百种之多,能让客人遍尝几十种鸡肴而绝无重复之感,几乎每个有名的酒家都有自己创制的招牌鸡,如广州酒家的文昌鸡、北园酒家的花雕鸡、佛山的柱侯鸡、清远的白切鸡等,不胜列举,各具特色。如白切鸡,必须选用小母鸡或阉鸡,以清远三黄鸡为最佳,制作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以刚熟、切开后两腿骨还微带血丝者为宜,倘若过火,肉质变老,便失去了白切鸡爽滑鲜美的特点。

饮食制作的精细,与广东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的文化分不开。享受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吃喝玩乐,它属于一种道德的范畴,同禁欲主义相对应。禁欲主义拒绝尘世的财富和享受,抑制欲望以达到某些社会目的或道德的自我完善。从道德型别来看,广东文化不属于禁欲主义,而表现出享受主义的倾向,充满了世俗享乐的人性和情调,表现在对舒适、快乐、美好生活的追求,以拼命地干活,尽情地享受为宗旨。享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赋予贬意,总把它与不劳而获联络在一起,认为享受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资产阶级才有资格享受。其实,享受是人类非常高阶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饮食习俗更向高档次发展,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强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固穷”,安于“箪食瓢饮”的生存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儒家把操守作为衡量人格的唯一标准,把守穷作为坚持操守的象征,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将人类限制在最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改革大潮中的广东人意识到,生活上不尚奢华是可取的,但绝不能以穷作为判定操守的标准,这使他们能够放开思想,去勇敢追求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广东人对其饮食的选择,也正是其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沙尘天气为什么一般出现在南方?

首先是北方的地理位置,是北方春季多风沙的基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都离沙漠很近。其中西北本身就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等,此外还有罗布泊为中心的戈壁滩;我国华北离内蒙古的沙漠不远,再往北还有蒙古高原的大片戈壁;东北以西,越过大兴安岭也是大片戈壁。这些戈壁沙漠就是沙源,是取之不竭的尘土源头,北方靠在这旁边,自然会有风沙。

我国北方及蒙古高原有大片戈壁沙漠,是沙源

其次,为什么是春天多风沙?冬天秋天为啥没有?这是因为,冬天戈壁沙漠上天寒地冻,沙丘戈壁表面的一点点水分成了“胶水”,把尘土固定下来,大风难以吹动;而秋天,戈壁沙漠短暂的雨季或湿季刚过,还有些水分,沙子也不容易北风吹起来。只有春天,戈壁沙漠解冻后,雨水还很少,尘土容易被吹起来,只要一有北风就浩浩荡荡南下形成沙尘天气。当然,有些年份春季降水多,沙尘就少,这是一样的道理。

第三,为什么春天北风会很大?因为首先我国是季风气候国家,春天是夏季风还没来,冬季风还没退的时候,冷空气还会经常南下,冷空气一南下就吹北风;其次,我们在以前的回答中也提到,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我国陆地上气温已经很高,往往有气旋和热低压发展,会加大气压梯度;而冬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就没有这个因素在。所以春天的冷空气大风,有时候会比冬天还大。有沙、沙能被吹起来、还有北风,北方春天有沙尘也就不足为奇了。

雨水写作文

1. 以雨写一篇作文

1,听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我喜欢独自一个在夜里倾听细雨的声音,雨是自然的精灵,我想。打开台灯,**的灯光洒上一片温暖,泡上一杯香茗,细细地品,静静地听……

打开窗,清新的泥土芳香夹着淅沥的雨声飘然而入,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出的惬意,我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耆卿的淡泊,一段纳兰的心绪,凑成十分的惬意再来倾听着自然的雨声。

春雨细小,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妩媚,纤小而不失豪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幽远和煦。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忽而浅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觉感慨镜花水月,沧海桑田。

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乎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不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界险恶,红尘滚滚,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杯中的茶已尽,不愿再倒一杯。妙玉说过:“一杯为品,两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风属烈性,雨属知性。

风属艺术,雨便近乎哲学了。

喜欢一个人在夜里倾听雨的声音,倾听着自然的旋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使我思绪不断,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在我心灵上空,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凡人多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便少一分高雅。我倒宁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醉心于皈依自然的高雅。

夜深人静,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莞尔。

我还写过一篇是在一场秋雨中,亲人去世,你可借此表达对秋雨的讨厌

2,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夏;《海燕》 雷声轰隆。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吼。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冬:冬雨ms不多见啊,只找到这首

梅尚花时便作霖,儿童造化本无心。 保身独鹤归华表,啉口群鸦集禁林。 物态尽随时改变,天公不管世晴阴。 绝怜西北风寒地,万骑屯中雪正深。

啊,还有这个:写的很细腻,还有对比的

冬雨,从天空而洒,夹杂着似雪非雪的冰滴,打在脸上刀割似的疼。惟有这冬日的雨才让你害怕让你心寒。 我常常在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雨和雪也会携手并肩地来人间遨游呢!雨雪的天气有时候让人觉得讨厌,但据说它们可以为这世间荡涤万千污浊。 冬雨,虽然不曾有过春雨贵如油的美赞,却也毫无怨言,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预报着:我的消失,白皑皑的雪天就在眼前了。 冬雨,温暖的大气遗留下来的最后一点残迹,已没有了夏日暴风骤雨的豪情,也没有了秋雨的柔情万种,只在一旁为给世间创造美好,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穿上棉衣,试图去体验一下冬雨的滋味,还未等我缓过神来,全身已沾满了它的深情。它轻轻地告诉我,不要说我冷酷无情,虽然我走错了季节,我们也是大自然的儿子,也是与你一起走在这个世界里的朋友呀。 这世界因为有了雨的存在,而显得静谧,无邪。静静而落的冬雨,为这平凡的世界增添了几分和谐,几分美丽,为这世界的清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2. 阵雨作文

[阵雨作文]吃完早饭,突然下起雨来,弄得人们东躲西藏,有的往树叶茂盛的大树下跑;有的往商店里跑;还有的往自己家里跑,有一些聪明的人,知道看“天气预报”,都带了伞,阵雨作文.这个时候,没有窝的鸟和狗就会被雨淋的发抖,然后就会抖自己身上的毛,因为它们的毛都被雨淋湿了,必须把水抖掉,不然就会感冒.蚯蚓也会从土里面钻出来,因为雨水把土打湿了,土里面没有空气,所以它要爬到外面来呼吸新鲜空气.有的人晒了衣服,急忙忙收衣服,因为本来是要放在外面晒干的,如果还打湿了,就真的是搞笑.雨越下越大,雨水从天空中向下倾落,像一串串断了线的珠子,雨下得又大又急,打在路面上,溅开了一朵朵水花,路中间的雨水流向路两边,在低洼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人们路过时,像跳芭蕾一样越过小水坑,继续赶路,小学四年级作文《阵雨作文》.雨水不停地落在了地面上,打出密密麻麻的水纹,车辆经过压出一道分水线,然后迅速合拢.雨水落在田野里,树林中,湖面上.整个世界被雨淋了个透,雨中的人们各自干着自己的.有一个小姑娘,撑着一把大雨伞,静静地站在雨中,听雨滴噼噼啪啪地打在伞面上,看着雨中的景色,准备写作文,那就是雨中的我.阵雨作文400字小学生作文(/)。

3. 雨水一段作文怎么写

雨,不紧不慢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已经两天两夜了,还没停下来的意思。

天不很阴沉,是灰白的颜色。雨也不很大,细细的雨丝从天空斜挂下来,好似一层层无边无际的雨帘,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天气,总有一种想出去走走的冲动。光脚穿双凉鞋,撑一把雨伞在雨中散步,别有一番情趣。

路旁的树木吸足了水分,饱满油亮的叶子绿的象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翡翠,令人心动。红黄花砖相间的人行道经过雨水的冲刷,格外鲜艳。低一点的地方汇成了一个个小水洼,不小心踩到里面,冰凉冰凉的。

空气湿湿的,衣服潮潮的,置身在这浓浓的雨雾里,有些心事就象浸满了雨水,沉沉的,心情变的忧郁起来。

这样的天气,适合回忆。

那些或久远或短暂的往事,那些或亲切或陌生的面孔,一下涌进脑海里,挥之不去。隔着厚厚的雨雾,如此清晰,也如此模糊,眼角慢慢湿润了,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滑落下来,我此刻才明白有些人有些事转身已经是隔世。

走在雨里,周围没了往日的喧嚣,耳边只有时缓时急的雨声,滴滴答答的。“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原来,这样的天气,也适合相思。

窗前没种芭蕉树,体会不到那种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凄凉。楼下倒是有一棵不知名字的树,已经长到我们住的三楼的窗下了,不过叶片很小,雨打在上面就悄无声息的滑落了。幸好这是一座老实的楼房,后面的阳台是用石棉瓦封顶的,每当下雨的时候,时缓时急的雨打在上面,或滴滴答答,或噼噼啪啪,很是清晰。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雨势的大小了。

有时,慵懒的时候,我就躲在屋子里听雨。

黄昏的雨是是凄苦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夜晚的雨是散乱的。躺在床上,一些记忆就随着雨声飘飘忽忽起来,黑黑的夜里,只有思绪是灵动的,却漫无目的,就象一个孤魂在雨夜里游荡。

黎明的雨是欢快的。迷迷糊糊之间,忽然听到若有若无的滴答声,那么温馨,就象儿时妈妈呼唤我们起床的低吟。……

雨还在下着,不知何时停,这是个多雨的季节。

4. 以 雨 为话题,写作文

天气真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真叫人无法理解。这几天正处在高温天气中,突然,下了一场雨,霎时,觉得凉爽多了,可能是上天赐给人们一个意外的礼物。

我喜欢下雨,因为雨后的空气非常新鲜,雨水还是小草的肥料呢!

雨水默默地为大地清洗着外衣,雨水默默地为柳树清洗它美丽动人的秀发。

雨水慢慢湿润了大地,湿润了整个世界,让这个美妙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

坐在窗户旁的椅子上,看着雨飘飘洒洒的样子,听着雨水打在地上噼噼啪啪的声音,感觉是它赠给这个世界的一首美妙的乐曲。它使这个世界变得纯洁、明朗。花儿沉溺在雨的温柔里,似乎每一滴落在花儿上的水珠都带着一丝清香,一丝凉爽。小草好像在和雨水嬉戏,仿佛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听着雨水为她伴乐的节奏,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有生机。

霎时,雨下大了,行人打着花花绿绿的雨伞,在路上奔波,像刚吮吸过养料的小蘑菇,摇摇晃晃。豆大的雨点像一条条断了线的珍珠项链洒落下来。水珠打在泥土里,飘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雨一直下,洗透了人心里的忧愁,洗透了人心里的烦躁。下吧!

一直下吧!

直到让地球不再哭泣为止,直到让空气不再有污染为止,直到让这个世界完全改变为止

5. 写雨景作文400字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在慢慢地沙化。

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听雨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问雨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6. 以“下雨了”写一篇作文,500字

下雨了

今天早晨,天黑黑的,好像是要沉下来似的。我被几阵雷声惊醒了,揉了揉朦胧的眼睛,看了看天空,又看了看手表,六点三十了。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定神一看,真的是六点三十了。我连忙大喊:“妈妈快点,可以上学!”逐渐,天空越来越暗,一转眼间,就下起了大雨,还夹着几声雷电,像敲了鼓,倾盆大雨落在了树叶上,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像是弹奏出一首《夏雨交响曲》。一会儿,西边闪起了电,家家户户的电灯灭了一下又亮了起来,我们来到了马路上。马路上积满了水,汽车的半个轮胎已经被水淹没了,每一辆车驶过,便水花四溅。向远处眺望,山峰白茫茫一片;近处的田野里,蔬菜被突如其来的雷雨淹没了。河水涨上来,涨到了岸上。我虽然撑着雨伞,但是我的背后还是被雨打湿了,感到冷飕飕的。我好不容易乘上了公交车,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来到学校,汽车被堵得

水泄不通。我慌慌张张地来到教室,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窗外,雨还“哗哗”地下着。随着风,雨点飘进了我的脸上,真舒服。

终于下午2点多了,雨渐渐地变小了,最后慢慢地停了。学校里一片清新,树被这场大雨沐浴得一尘不染。地上的水渐渐退了。墙角的蜗牛慢慢探出了脑袋。水里的小鱼探出头来呼吸这雨后的新鲜空气,菜地里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花朵显得更鲜艳。太阳慢慢地从云层里出来了。

夏天的雨很多,雨点很舒服,我喜欢夏天的雨。

7. 下雨的作文600字

下雨天,真好!“下雨了!”正在上课的我听见了有几个同学在窃窃私语。“是啊,下雨了,雨后又有新的生命延生,大自然又要添几分活力。”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因为雨后的景色总是那么令人陶醉,我盼望着雨快点停止。

“叮呤”。下课声把我的思绪打乱了,抬头一看,可是雨还没停止,仔细看一看,瞧,像牛毛,像银丝,从天而降,欢快的小雨点在空中飞舞着,在风的呼唤下,移动着舞步。雨在一刻不停地跳着,风是伟大的导演,而天空则成了最广阔的舞台。

同学们站在操场上,仰望着天空,双臂张开,仿佛要扑向大自然的怀抱。

连水里的鱼儿也钻出水面,欣赏着雨点优美的舞姿,一边拍手,一边召唤自己的同伴莫失良机。树木,草儿则也向雨点招手,欢迎他的到来,连花儿也收起自己的美丽,把它献给雨点。

雨终于停了,天上的云,一片片的,像美丽的天使,在天空中为大自然祈祷着,像善良的精灵在空中戏耍着,像和平的女神在飞舞着,像要多丰富有多丰富的画面。花儿虽然把美丽留给了雨点,但雨点给了它力量,使它也不甘示弱,和云争起了谁美丽,将花瓣张开,而且开得更鲜艳,更美丽,小草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们地上的是不会败给你们天上的。于是便依在花儿身旁,点缀着花儿,使它又增添一份美丽。

真美的景色啊!使人不得不说一声,“下雨天,真好!”

8. 雨水的自述 作文 600字

春天,让我去滋润那等待了一冬的田圃和牧场。鱼塘和小溪也期盼着我去将它们填满,让鱼儿在那里自由嬉戏,我将要来到,降落在春天的大地上。

我悄悄地来了,没有人注意到我的踪迹,但当早晨人们打开窗户,将会发现空气变得那么清新。小鸟在欢快地歌唱,小草也因春的到来而笑出了眼泪,哦!那是泪吗?不,那是我,春在欢迎我,因为我让她更加生机勃勃。可是孩子们呀!为什么在我来到时拒绝我?为什么独自撑伞在雨中行走?如果你伤心,让我来安慰你,如果你孤独,让我来陪伴你。可是不要用伞将你我相隔,它只会隔开我对你们的爱。

当我透过白云降落到人间,我看到无数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睡得那样香甜。让我叫醒你们吧!春已来到,你们也应该睁开眼睛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不要做躲在屋檐下的喜鹊,张开你们的翅膀,接受风雨的洗礼。春来了,我来了。看那柳条,看那燕子,看看你身边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因我而笑,因我而快乐。孩子们请不要把乌云装进心中,它们只会让你悲伤。让我来吹散它们,幸福的种子将在你心底发芽。到那时,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如此美妙,一点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有人会说我是天上的泪,而我说我是快乐的天使,降落到人间,带给每个人幸福。孩子们,当你们在河边玩耍,坐着数星星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那是我的祝福,我的祝福将伴你们直到永远。

四月的大地上飘着轻柔的细雨,我,轻飘飘的飘到四月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大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在等待,等待着我的到来……

在郊外,田圃与牧场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

在田园,鱼塘与小溪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

我知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的种子;我知道牧场的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我知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我知道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我对大地上所有的生物说:“我来了,我喜欢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的好轻,而且温声细语,我的爱心如同一根细细的线把天和地紧紧的连接、交织在一起。我轻轻的呼唤,呼唤着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幸福与甜蜜融合在一起。我来了,我是轻轻的来的,我来的时候雷电没有喧嚷,风儿也没有拥挤,它们都等待着我的到来。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可能已经知道了,当我来的时候,你们可不要打开那花伞将我抗拒在门外,可不要关起你们的门窗,不要放下你们的帘子,更不要忙着披上你的蓑衣,急着戴上那大大的斗笠。

我的来意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为你们带来的礼物,然而你们为什么不扬起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请你们去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会是润如油膏;跟我去看牧场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跟我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跟我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是遥远,在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曾经我也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喜欢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我来这儿的第一件事儿是要教你们勇敢的笑,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阿,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然而小燕子见了我更是笑斜了翅膀,它们是多么的快乐阿,是多么的幸福啊。

第二样事儿,我还是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啊,那高高在上的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的响。只要那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然而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也就有了……

我来了,我来了就不会回去了,当你们自由的笑了,我就会快乐的安息,将来有一天,当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的时候,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啊,就是我祝福给你们的心愿……

9. 五年级作文

清晨醒来,窗外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大概是天上的仙人失手打翻了酒杯,杯中的琼浆便直泻人间吧。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变得更绿了。小草长得很快,没多久就把草地坪铺满了。“沙沙沙,沙沙沙……”雨逐渐小了。

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串水灵灵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气息。小草也偷偷地钻出地面,开始编织绿色的地毯。

春雨潇潇地下着,它正轻轻地唤醒大地,悄悄地带走寒冷,慢慢地抚慰树木上严冬的创伤。春雨洗去了冬日的残迹,万物在春风的吹抚下醒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生长了。雨停了,太阳公公悄悄拨开层层云雾,露出了它那红扑扑的脸,它俯瞰着大地,像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多神奇的春雨呀。它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它给万物披上一件缥缈的纱衣,它又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我的心情也好像被雨水清洗了、擦亮了,一种明朗、欢快的感觉在滋长。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好像一切都重新开始了,树是新的,新得绿芽满枝;草是新的,新得娇嫩纤弱;花是新的,新得含苞欲放。甚至连心情也是新的,心中只有一种清爽愉快的感觉。

10. 关于写雨的作文300字

这个夏天雨水特别多。来自南太平洋的台风一个接一个,试图荡涤人间的所有污垢。强劲凌厉的台风跋山涉水,到达内陆后变成了绵绵的雨,给这个炎热的天气浇注了阵阵清凉。

夏天的雨大多发生于夜晚。

听,又开始下雨了。

一道眩目的闪电,紧接着是霹雳的雷声,然后闪电不断,雷声不断。风裹着雨粒,急促地敲打着窗户,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大有打破玻璃进入室内之势,身上顿时产生了凉溲溲的感觉。

雷电渐少,雨点由天而泻,落在窗外的树叶上、草坪上,发出簌簌的声响,连绵不绝。

本有几分困意的我再也无法入眠。

这稠稠的雨,象多愁善感的姑娘的眼泪,晶莹圆润,清纯透亮;

这丝丝的雨,象 *** 四溢的姑娘的长发,飘洒飞扬;

这绵绵的雨,更象思念的情愫,剪不断,理还乱。

雷声越来越小,逐渐变得微弱,风停了,雨也停了。嘀嗒嘀嗒的声音应是树叶上的雨珠滑落到地面发出的吧。

窗外传来了呱呱的蛙鸣,由远及近,此起彼伏,房间角落的蟋蟀也不甘寂寞,发出了叽叽的叫声……

我渐渐迷糊起来,看到黄河两岸的田野里开满了美丽的蒲公英,有白色的,**的,其中最美丽的是紫色的,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那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

气候与人类文明:简短的历史回顾

选自《频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第三章

(美)阿尔·戈尔

《频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

Earth In The Balance (美)阿尔·戈尔著

中共编译出版社出版

从被称作“没有夏天的一年”的1816年开始,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三年的革命激情。法国政府倒台,保守的黎塞留公爵应邀组织新政府。在许多城市,犯罪事件像瘟疫一般蔓延,史无前例,各国政府都极力挣扎以维持社会秩序。瑞士人简直要被犯罪活动的浪潮淹没了。甚至自杀数字也急剧上升,不**女因杀婴罪被处死。

历史学家叙述说,“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过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经过勃艮第的旅行者的叙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来已经很多,现在数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聚集在马车周围。”另一位从不列颠群岛来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补充说,这里的乞丐数量虽大,“但绝对没有在爱尔兰包围旅行者的人数那么多”。在瑞士,目击者说,大批乞丐挤满了道路,像一支军队一样。他们的目光充满绝望。用当地编年史家R.佐力科弗的话说:“他们的面颊上泛着死者的苍白。”

有一些国家害怕发生革命,调遣军队去控制日益增加的要求得到食品的人群。从未有过的纵火浪潮袭击了几乎所有国家。 1819年夏天,巴伐利亚城镇维尔茨堡爆发了德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不祥的反犹太人骚乱。饥馑和革命激情又加重了紧张关系和愤怒情绪,使这种骚乱蔓延到全德国,并向北发展至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

欧洲刚从拿破仑战争中恢复过来,经历了许多变迁。并没有人知道,引起这次灾难和社会的直接原因是地球大气层的组成成分有了变化,是1815年春天印度尼西亚松巴瓦岛上的坦博拉火山不寻常的一系列爆发的结果。科学家估计火山爆发时约有 10000人丧生,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有将近82000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最严重的影响在一年以后才能感觉到,这时喷射入空中的火山尘埃弥漫到整个大气层,大大减少了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致使气温下降。

在新英格兰,1816年6月普遍下雪,整个夏天都有霜冻。《老农历书》备受欢迎,由于印刷上的错误,历书预报1816年7月份有雪——却真说中了。从爱尔兰经英格兰直到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从5月至10月几乎不中断地下雨。气候型态的扰动准确地预示了社会后果:粮食歉收,食品骚乱,从不列颠群岛到欧洲,社会几乎崩溃。历史学家J.D.波斯特称之为“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机”。

促使这次危机发生的气候变化持续了不到三年,可能因为火山喷射到大气层中的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落下来了。所以即使是涉及全球的最大的火山爆发,其持续影响一般不超过一至两年。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全球有显著的冲击,但时间短暂,它使地球变凉了一些,暂时缓冲了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热量,短暂地使臭氧层加速损耗。

历史上有记录的大型火山爆发的长期影响对人类的启发有三个重要方面。首先,它显示出人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近 10000年以来的通常稳定的气候状况。第二,它说明冲击世界某个地方的悲剧可能由距离遥远的世界另一角落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第三,它表明人为地对地球气候型态作突然而巨大的改变会引起的破坏性结果。

古代人对本土疆界以外的事知之甚少,不可能理解地球另一方的火山爆发和他们本土的气候剧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近年来,来自格陵兰和南极洲冰芯的详细天气记录已经可以确定自古以来重大火山爆发的日期。科学家们又从树木年轮、地质学和考古学获得证据,并且对古代社会关于气候变迁的文件作细致分析,把这些情况和目前的记录结合起来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保存有36个世纪以前的气候记录。

科学家把来自树木年轮和冰芯的记录,和中国历史学家留下的史料相结合,说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的毁灭性影响:克里特以北70英里的桑托里尼火山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爆发,其力量是1883年著名的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100倍。桑托里尼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很可能导致不久后米诺斯文明的突然消失,这一文明曾经在青铜器时代在地中海东部占领先地位达千年之久。(有些历史学家相信米诺斯文化的消失是柏拉图在寓言中描写亚特兰蒂斯在一天之内消失的依据。)

5个世纪后,大约在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136年间,冰岛的赫克拉三号火山爆发,把数以百万吨计的尘埃和颗粒物抛进大气层。根据中国保存的原始竹简所述,与此同时“在毫这个地方曾下尘雨”。另一位中国作家说:“天空下了十天带灰分的雨。雨是灰色的。”第三个人说:“六月份下雪,雪有一尺多深……霜冻使五种谷类作物死亡……纤维类作物不能成熟……下暴雨。”考古学家也在西方世界发现同一时期的毁灭性后果的证据。苏格兰考古学家断言在同一时期,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90%的人口都消失了。而且土壤分析表明,极端的暴雨和低温迫使农业耕作暂时停止。

公元前209年左右,据信是冰岛火山的一次大爆发,在覆盖格陵兰的冰雪年层深处和爱尔兰栎树被霜打损毁的年轮上找到了证据。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说,两年后“庄稼失收”,没有人知道原因。中国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又两年后,“大饥荒”饿死了半数人口,出现“人吃人”的现象。皇帝解除关于出卖儿童的禁令。正在这一时期,根据中国《历代纪事年表》所说,公元前208年 “有三个月看不见星辰”。

罗马诗人把公元前42年西西里埃特纳火山的著名爆发记录下来,但最近历史学家阅读新翻译的版本时才把这次爆发和影响中国的灾难性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班固描写道:“太阳被遮蔽,模糊不清”,并说庄稼失收,粮价上涨10倍。他提到当年夏天发布的命令说:“众多农民辛辛苦苦耕地、除草,却颗粒无收。他们忍受饥荒,没有办法能解救他们。”

使人惊异的是,火山爆发引起的较小的天气变化,也曾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法国革命——中起了重大作用。E.R.拉杜里在他的开拓性的气候史《筵席的时代,饥荒的时代》中细致地描绘了1789年大革命以前的6年,法国庄稼死亡、收成极差的可怕景象,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之一为顶峰,紧接着发生了巴士底风暴。那一年,葡萄酒的酿造“完全失败”。

关于那几年天气的最佳报告来自B.富兰克林,他正好自 1776年12月起就在法国。1784年5月他写道:

1783年夏季的几个月,在北方地区应是太阳光照最强烈 的季节,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却始终为雾气所笼罩。这雾具 有持久性质,它是干燥的雾,太阳光不能像驱散从水中升起的 潮湿雾气一样驱散它。太阳光线通过雾气时显得十分微弱, 用凸透镜聚焦时,连一张纸都点燃不了。夏季使地球升温的 效应当然就大大减弱。因此地表近乎冰点,雪留在地面上不 融化,越积越多……。也许1783-1784年冬季的寒冷比多年 来要严酷得多。

富兰克林机敏地推断“这次世界性雾气的起因还不能肯定 ……也许是冰岛赫克拉火山整个夏季持续喷发的巨量烟尘,也许是冰岛附近升出海面的另一座火山(斯卡普塔尔-约库尔)喷出的烟尘随风散播。这些都还不清楚。”他不知道的是,除冰岛的火山爆发外,同年晚些时候,日本的浅间火山有一次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爆发,而且十之八九是18世纪80年代中期不正常的酷寒年份的起因,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农作物失收、社会动荡。而这一革命则对重塑近代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人类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气候的作用当然是极其复杂的,气候历史学家常常争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气候起了决定性作用。气候总是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我们传统上主要是从这些因素来看待历史的。但是有些气候剧变,从详细证据来看极其重要,甚至是在政治剧变之前激起群众情绪和态度的主导因素,正像1816至1819年气候诱发的巨大灾难导致欧洲诱发政治动荡一样,1783至1789年,气候变化在法国诱发的灾难在恶化政治情绪方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触发了法国大革命。但是,气候变化只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正规的历史忽视了气候因素,但我们也不可把它忽然说成是唯一的因素。

无论如何,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如能考虑到目前人类改变全球气候的程度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得多,而且快得多,仔细研究一下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处理问题可能会更得当一些。

除了引起饥荒和政治外,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还有大规模迁徙,从一个地理区域迁移到另一地理区域。人类来到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之一,这次转移就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大约20000年前,最后的冰期期间,巨量海水结冰,海平面比现在低大约300英尺。我们现在称之为大陆架的那部分洋底,大面积暴露为干旱的土地,一些浅的海峡如白令海峡和卡彭塔利亚湾变成了陆桥。现在称作澳洲土著的人,以及现在在北美称作美洲土人、在南美称作印第安人或土著的亚洲游牧民,都是沿着陆桥的路线迁移的。10000年前,冰川后退,海平面又上升,美洲土著和澳洲土著就滞留在新大陆。与此同时,气温上升,全球气候转入新模式,大致一直维持到现在。

事实上,深刻影响到南、北美洲的冰期,培植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的根。洞穴绘画代表了人类已知最早的文象资料,这出现于 17000年前,那是人类在最恶劣、最寒冷的一个千年期中寻找温暖的避难处的地方。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在100万年前到4万年前连续出现的冰期以及温暖的间冰期提供了最初的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考古学及人类学的记录都说明,每次冰川后退时期,欧亚之间大陆上原始种族的人口就更稠密,文化就更发展。

在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7000年间,气候条件普遍良好,冰川融化、后撤至目前位置,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农业剩余。这些剩余农产品的交易为货币的出现、最早社区内砖石建筑技术的应用以及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已知最古老的城市杰里科就建立于这一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欧洲则刚开始从冰川期复苏。

往后,较小但依然明显的气候波动塑造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式。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的肥沃河谷中最早出现有高度组织的社会,是大约3000年前一次重要的气候变迁所致。一种新的气候型态——其特点是一年中大多数时候干旱,每年都有洪水泛滥——迫使人类社区集中于河谷。保存和分配灌溉用的泛滥河水、收藏每年的粮食收获、分发食品等任务都要求人类社会的基本机能要设置得当。《圣经》上说,约瑟夫告诫法老在7个丰年之后要准备应付7个凶年,这反映了人类开始认识到在气候型态改变时自己是很脆弱的。在约瑟夫解释了法老之梦的生态含义后,法老便委派约瑟夫视察对付凶年的准备工作,他的决定反映了人类要掌握预报气候并应付气候变迁的能力的坚定态度。

然而,气候对于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还要更为基本。这一点已变得越来越明确。E.S.弗尔巴、F.E.格里纳、R.G.克兰、D.皮尔比姆等人类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和气候专家们最近把气候变迁史和人类学事件结合起来,得出新的一致意见:人类进化本身就是由最近600万年内全球气候型态的剧变塑造出来的。 w.K.史蒂文斯说:“科学家们正在勾画一幅气候和生态在塑造人类进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草图。论文像潮水般涌现。”

500多万年前逐渐发生的重要的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和称作南方古猿的最早人科动物的出现相一致。按照许多科学家的意见,这是因为树栖猿类里至少有一个种属适应了森林环境的消失,学会在地面寻找食物,并用两腿走路,使双手(原已进化到能抓住树枝)能自由握住及搬运食物和物品,有些物品后来成为工具。

大约250万年前更严酷、更突然的第二次全球变冷解释了产生粗壮南方古猿一个新的先进分支的进化促进因素。这一分支最终被“人属”所取代。人属出现于约10万年前4个相对短暂(从地质学角度看)而严酷的冰期之后,并且就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前。这一不可思议的生态变化使大脑增加一种新机能以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条件。将现代人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这一新发现解决了人类起源之谜的一个方面,至少从生态学的角度提供了进化史上断缺的一环。然后,4万年前,由工具与装饰物猛增而形成的所谓文化暴涨正好与欧洲出现一个异乎寻常地温暖的千年期相一致。

在较大的冰期和间冰期内还有一些明显的起伏。这些起伏与冰期相比或与现在可预料到的人为温暖时期相比是较小的,但对于人类社会已足以造成巨大影响。

例如,被称为亚大西洋恶化期的公元前500至公元前400年的气候变动,导致遍布欧洲的风和温度分布的变化以及低温,一般认为这些变化促使北方结束了青铜器时代,刺激日耳曼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向东南欧入侵。不到一个世纪后,移民浪潮继续向东南推进,而这恐怕不止是个巧合。就在这一时期,马其顿人征服了希腊。紧接着下一代,约公元前300年,整个世界都开始变暖,而亚历山大大帝就在这一时期征服了“已知的世界”,将希腊文明传遍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

在这相对温暖的同一时期,原来隔开了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地方的阿尔卑斯山各山口变得畅通了,这相应地激发了罗马的帝国野心。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山口也畅通了,这促进了中国文明的扩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大约750年以后,这一温暖时期的末期与罗马帝国的最后年代相吻合。在罗马衰亡原因的众多说法中,气候历史学家加上了一条:在公元450年至500年间,全球气候型态突然改变,导致中欧出现冰冷的持续干旱,这可能引发了后来称之为异族入侵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16世纪,印度完全放弃了当时的都城法特普尔西克里,这正好发生在西南季风模式突然改变,剥夺了该城水源之后。该城的居民被迫迁往他乡,这只不过是在印度次大陆早已出现的情况的重复。事实上,主要因气候改变而造成帝国崩溃的先例之一出现于24个世纪之前,就在法特普尔西克里以西数百英里处。在公元前1900年以前的上千年时间中,伟大的印度河文明在现今的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一带十分繁荣。然后,突然间,在气候历史学家所说的极地冷空气南下进入加拿大之时,印度河一带的气候型态改变了,曾经是大城市及居民点的地方被埋在拉杰普塔纳沙漠的沙丘之下,居民被迫迁移它处。据气候历史学家分析,类似的还有 14世纪西非马里文明的崩溃。

还有那神秘的迈锡尼。迈锡尼源自荷马史诗中阿伽门农国王的故乡米诺斯。精致的迈锡尼文化统治了爱琴海两个多世纪以后,迈锡尼在公元前1200年稍后突然消失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推测有来自北方的民族入侵,也找到了迈锡尼人向南、向东逃亡的证据。但迈锡尼文化突然崩溃的原因始终是个谜。然而,近代的气候分析提供了一项有趣的证据:刚好在迈锡尼文明消失之前,当时影响欧洲、地中海、北非和中东的风向和温度模式出现剧变,突然改变了迈锡尼赖以生存的降雨规律。新的气候型态仍从西方经地中海送来水汽,但更向南移至低纬度地区,以致雨量集中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边缘山脉的西侧。迈锡尼在山脉东侧,于是出现了持续的严酷干旱,河流及井水枯竭,庄稼死亡,最后居民被迫离去。

有些气候历史学家还认为这同一组地中海天气模式的变化是匈牙利平原灾难性的洪水泛滥的罪魁祸首,这一事件又导致青铜器时代各民族自巴尔干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进军。这些从现在的亚美尼亚出发的弗里吉亚人和其它民族的大批移民造成公元前 12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文明的崩溃,激发了向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各处进发的大迁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起了破坏作用,在《旧约全书》中处处都能找到对此事的记载。来自匈牙利平原的同一移民浪潮中的另一部分人转向西南,越过各山口进入意大利,成为后来的埃特鲁斯坎人,撒播的文化种子日后演变为罗马文明。

在西半球,对全球气候记录的新分析也许能说明古代玛雅文化的神秘兴衰。玛雅文化在公元250至300年前后在墨西哥南部现今的尤卡坦地区以及中美洲繁荣发展。由于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玛雅文化于950年前后突然衰亡,这在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中引起了激烈争论。玛雅人建造了神奇的城市,内有精美的地下储藏所以及与同期世界各处规模一样的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包括复杂的天文台,玛雅天文学家在此计算出太阳年和太阴月的精确天数。他们知道金星的精确运转轨道,并能预报日食、月食等现象。他们的数学家独立地获得了零这个数学概念。然而这样博大而复杂的文化居然突然终结了。不知什么原因,城市并没有遭受毁坏,却被遗弃。精美的陶器生产和雕刻生产、纪念碑和寺庙的建造都突然停止,各种记录、历法和写作都一下子中断,各典礼中心和乡村的人口急剧减少。所有这一切都发生于50至100年之间。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从自相残杀的暴力行动和社会瓦解到飓风、地震的袭击、土壤肥力耗尽、水源枯渴、稀树草原的生存竞争和人口过多,都提到了。

唯一没有研究的是全球气候型态的改变是否能说明玛雅的消亡。但西半球气候历史记录表明,950年左右气温曾升高,气候曾变动。就在玛雅崩溃的完全同一时间,在遥远的北方,L.埃里克松乘船穿过格陵兰(他父亲埃里克在此创建了新移民点)和北美之间的拉布拉多海,踏上了一片新土地,他是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个欧洲人,并把它命名为文兰。

由此开始了称为中世纪温暖期的全球气候变动。虽然它被视为欧洲范围的自然现象,但从第一批欧洲人这时到达北美洲来看,它显然是全球气候型态的变动。只有气候变化才能说明他们得以到达北美洲的原因。在约公元900年以前,从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到格陵兰新移民点的北大西洋海路一直是完全冰冻而无法通过的。到1300年前后温暖期结束时,气温开始下降,海面再次结冰,堵塞航路。去文兰的零散航行已经停止,不久船只不能再从格陵兰返回冰岛获取补给。一代人以后,最后一批移民被冻死。此后,埃里克松航海的历史光辉也就被南欧人哥伦布遮盖了。

那么950年前后,尤卡坦的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新的气候型态使格陵兰和北美的移民点得以建立(不管时间多么短暂),这种模式是否会使中美洲的玛雅社会突然无法生存?气候变化会引起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害虫会自赤道向北蔓延,降雨规律会改变,一向在略为凉爽宜人的气候中生长的玛雅人是否会被可怕的热带阳光夺去了生命?气候因素至少可能部分地解答玛雅人消失之谜。

温暖期过后,气温于14世纪初再度下降,在欧洲和亚洲引起了重大问题。首先,气候的转变突然反复使大量湿气从北大西洋横扫不列颠群岛及欧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将近10年,西欧人民因庄稼腐烂、河水泛滥而连续遭灾,以1315至1317年的大饥荒为顶点。G.德南吉斯自鲁昂和沙特尔报导说,“可怜的、面容憔悴的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地来到教堂,祈求从无情的雨水中获救”。他又说道,“我们在圣殉教者教堂看见大批男男女女,不仅来自附近,还有来自5里路以外的,都赤着脚,除妇女外,许多人甚至赤身露体,他们的牧师也在队伍之中。”那一年及次年,欧洲的谷物收成完全被毁。拉杜里报导说,1316年夏天“潮湿得连剪羊毛的好天气都没有”。连年灾荒使死亡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最糟糕的情况还是30年后的黑死病。

就在黑死病发生之前,连续4年的恶劣天气和庄稼失收造成普遍营养不良及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使有些人害怕大饥荒重现。这种惧怕促使人们从小亚细亚进口粮食,把染病的老鼠首先带到君士坦丁堡,再进入墨西拿和马赛各港口。这些老鼠及所携带的鼠疫只用两年时间便席卷西欧,夺去了1/3人口的生命。

鼠疫本身实际上起源于中国,1333年首次发现死亡者。造成欧洲持续下雨的同一次全球性天气变化也使中国出现异常的暴雨,导致黄河不断泛滥,自1327年起,情况越来越坏;至1332年,发生了中世纪最大的一次洪水,据报导当时死亡人数为700万。气候学家H.兰姆写道:“毫无疑问,洪水不仅迫使人类迁徒,野生动物也要另觅栖息地,其中包括携带鼠疫的鼠类。”他的结论是: “最后席卷全世界的黑死病,就是1333年发生于中国的淋巴腺鼠疫。”而1333年是造成中国尸横遍野的黄河大洪水的第二年。

小冰期(1550-1850)是最重要而有完好记录的气候波动之一,欧洲各处的明显的社会变化与小冰期有关系。人们更多地呆在户内,围绕着突然流行的壁炉取暖,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交。人们更多地围绕科学这样的话题交流思想。艺术领域逐渐兴起浪漫主义,政治领域也出现一些独立见解。对一些北欧人来说,新的天气状况太严酷,不宜于户外活动。

1690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市,一个爱斯基摩人划着独木舟出现在唐河上,人们都惊呆了。欧洲人向格陵兰移民的活动早已完全停止,但爱斯基摩人所习惯的生存环境却向南延伸,直达奥克尼群岛和苏格兰北部。

苏格兰人由于鳕鱼捕捞业无法进行及农业歉收,在连年遭灾后陆续离开家园,到1691年,占人口1/10的苏格兰人定居于爱尔兰的阿尔斯特(现称北爱尔兰,离苏格兰最近),取代并驱逐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由此逐渐形成的大量问题及难以解决的暴力行为,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苏格兰人移民之后的数年,爱尔兰人口继续增长。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爱尔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都一团糟。英国的统治者作出了一些愚蠢的决定,国王詹姆斯六世关于促进苏格兰人移民的决定只是个开端。陈旧的土地所有制只能产生低水平的文化,这反过来又助长早婚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在1779至1841年间,人口增加172%。据迪斯雷利估计,爱尔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决定把马铃薯作为维持生存的唯一粮食作物是一个致命的决定,后来竟发生了“马铃薯大饥荒”这一可怕的悲剧。

在小冰期即将结束时,平均温度略有上升,出现有利于马铃薯枯萎病滋长的多雨而温暖的气候条件。现代实验室研究说明,袭击爱尔兰的那种枯萎病是疫霉属感染,它所需的条件是:相对湿度 90%以上,温度10℃以上并持续至少12小时,还要向马铃薯叶子上浇水至少4小时。在小冰期期间爱尔兰开始依靠马铃薯为生,但那时出现这种综合条件的可能性很小。19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新的暖和大气时,这种可能性就增加了。

这种枯萎病来源于秘鲁马铃薯的一个新品种;1843年在美国东北部首先发现,次年又在佛兰德发现。至1845年夏天,其种子传播至爱尔兰。那年冬天是爱尔兰人记得的最暖和的冬天,春天也很温暖,6月气温比百年来同期平均气温高出3至4度,夏季总的说是19世纪第二热的夏天。使情况更糟的是,7月、8月、9月共下了天雨,仅8月就下雨24大。

枯萎病毁灭了决定爱尔兰命运的唯一粮食作物。以后几年,爱尔兰有100多万人死于饥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幸存者的可怕叙述使我们体会到饥馑对人类意味着什么。1846年12 月,科克郡两个孩子的父亲死于饥饿(母亲早已饿死了)。调查报告记录说,“这两个孩子摇摇晃晃走进舒尔村时人们才知道此事。他们饿得直哭,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四天没有向他们说话了,并说他像石板一样冰凉。人们还查看了另外两具尸体,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都死于饥饿,遗体都被老鼠咬过。”

当时报纸刊登的一份目击者叙述说:“在一个卷心菜园里我看见巴里及她两个孩子的尸体用薄薄的土掩埋着,她的手和脚完全暴露在外,肉被狗吃光了,离头颅两码远有一些头部的皮肤和头发;开始我一看还以为是马尾的一部分……。我用不着详细评论了,但我不禁要问:我们是生活在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吗?”在广阔地区种植单一作物而不是多种植物的做法称为单作制。这种做法的问题是一旦出现植物疾病或一种抗逆病虫害时就会致全部作物于死地,难以抵挡。如果只选用单一作物的单一品种,这种脆弱性就更突出了。爱尔兰人曾依赖马铃薯的单一品种作为他们唯一的粮食来源,这个品种在过去300年的气候条件下产量最高。马铃薯饥荒事件提醒我们,像单作制这样人为地改变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考虑气候的变幻莫测,就会削弱社会养活其人口的能力。这件事还说明了急剧变暖会引发灾难。

从历史上看,造成马铃薯饥荒这样的气候悲剧曾导致向富国,特别是向美国的大量移民。此次饥荒前30年,1816-1817年的生存危机也激发了移民潮,不仅从欧洲移民至美国,在美国国内人口也在流动,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欧洲以外同样感受得到。例如,从缅因州向西迁徙的历史记载说:“在异常寒冷和不祥的”1816 和1817年春天过后,对饥荒的恐惧成为“向外迁移的魔术一般的新动力。数以百计的有家园的人,不加考虑地把家卖了,匆忙离去,奔向遥远的地方”。从缅因出走的移民潮与1816-1817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引起的异常气候型态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资料得到印证:1818年,异常气候刚一结束,火山灰自大气层落回地面,缅因的人口就恢复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同样的情况在新罕布什尔、佛蒙特、康涅狄格和南、北卡罗来纳等州都有记载。一位目击者写道:“1817年夏天……发生像溃退一样的情况。”

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被迫移民潮也许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干旱尘暴”时期,大批大批的人从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新墨西哥的一部分、科罗拉多、内布拉斯加和其它平原州弃家出逃。和马铃薯大饥荒一样,产生干旱尘暴的原因是错误地使用土地,结果使土地及其人民对不测风云更加难以承受。20世纪 20年代,在

气候变暖影响

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 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气候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 ,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编辑本段]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巨型空中森林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污染,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全球变暖宣传漫画我们的呼吁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多种植树木减慢沙化。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每人都爱护花草树木。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

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记得国际知名图画作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一本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对她爷爷说 ,我长大之后,要到很远的地方旅行,然后,我要住在大海边。她 的爷爷说,这些都很好……但是,你还要再做一件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於是,小女孩长大后,选择在海边种满了美丽的紫蓝 色扁豆花,美化地球。「Who say 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谁说您不能改变世界),你呢?特别是在4月22日国际性地球 日的纪念日子里,你选择如何行动呢?

◎ 食:

一、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 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只及饲养猪只,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 室效应。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禁食一日(体验体内环保滋味)

四、拒用保丽龙,并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纸杯(保丽龙是一种致癌物质,它同时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喝咖啡的保丽龙杯子、 自助餐盘子,几百年后还是垃圾,继续污染环境)。

五、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 衣:

一、认识衣料来源: 1.选购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 2.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 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三、旧衣新穿要诀:

1.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2.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 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3.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 ,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 住:

一、多用二手家俱(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俱,既可回收再 利用、节省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二、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性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三、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国,目前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目前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民国100年的标准。法国目前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四、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 行:

一、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若您不赶 时间,不妨试著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二、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 其他:

一、如果您饲养宠物,请拒绝购买猫狗防虫圈(当您丢弃猫狗防虫圈,其杀虫剂的成分,对地球的杀伤力很强,并会对动物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拒绝购买用动物做实验的产品(大量残忍无谓的动物实验计划,除浪费纳税义务人的税金,造成自然基因遗传的问题之外,亦对台湾生态 环境与重大卫生问题没有太多的协助与改善。

三、拒绝拿取或使用气球(气球是非常难分解的化学品,它造成地球上严重的污染,除此之外,当气球飘走,可能导致野生动物(老鹰,鲸或海龟等,误食而死亡的现象)。(注: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倡导消费者重拎布带子、重提菜篮子,减少使用塑料袋。)

请大家保护环境,别破坏大自然

喜马拉雅ACT雪山徒步攻略

有没有对喜马拉雅山有兴趣的小伙伴,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徒步攻略,大家在去徒步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一片攻略,一起去看看吧。

CT徒步难点

作为一条非常成熟的线路,ACT在生活设施、后勤保障等方面并不存在太多问题,总体条件要好于昆布珠峰地区,尤其是翻过托隆拉垭口、进入卡利甘达基河谷(Kali

GandakiGorge)后的后半程,许多客栈的住宿条件、伙食标准已经可以用豪华来形容,前半段的马斯扬迪河谷(MarsyangdiRiver

Valley)段则相对差一些,可也完全能够接受。

这要归功于公路的通车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成本。

所以,ACT的难度并不在于客观物质条件上,而只存在于两个主观因素。

其一,与EBC的平均海拔极高、但平均到每天的爬升和下降却并不太多不同,ACT的整体地形突出值(P值)很高、强度会非常集中地体现在行程的某几天内,若要走完整的托隆拉+布恩山,则将面对短时间内连续2次海拔接近2000米的直线爬升和下降,各位可以从下列的高度变化表中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其二,就是在漫长的2周左右、每天的粗茶淡饭、跋山涉水之间,能否将身体状态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准,这是能否顺利走完行程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基于目前便利的交通条件,若是感觉体力不支,可以从两个高点之外的大多数地方迅速坐车撤离,并不会对人的健康或安全造成实质性威胁。

ABC/EBC/ACT三线难度对照

以上图标显示的是笔者三次尼泊尔中长线徒步的实际完成数据,不过这三条线的特点和难度侧重点有很大区别,冷冰冰的数据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也难以做简单的横向对比,以下会对各条线路的特点的难点做简单介绍。

ABC的特点在于不需要考虑高海拔适应性,持续时间不长,并不会触及大多数人的极限。目前公路已经修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村落,可以减少20km左右的路程。行程难度仅仅集中在前往大本营、以及从大本营下撤的两天之内,以及跨越乔姆隆河谷(Chhomrong

KholaValley)时的大段台阶路。

若遇到降雪周期,则将会面临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的雪地跋涉,难度较之正常情况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EBC则是三条线里持续时间最长、平均海拔最高的,对参与者的海拔适应性、体力耐力有基本的下限要求。不过除此之外,除非是充军式赶路走法,或是选择垭口连穿,若是正常安排行程,那么并没有哪一天或哪一段的强度会特别高,三大观景点的绝对海拔惊人,但地形突出并不明显,全程中没有一天之内超过1000米的上升。

整个徒步区域均不通车,以软硬度适中的土路、草甸为主,路面条件是三条线中最好的,降雪周期对难度的提升也没有其他两条线那么明显。

ACT的难度则比较隐蔽,它的路面条件是三条线中最差的,无论是大段坚硬的吉普车道、托隆拉至穆克提那漫长的下坡、还是布恩山的台阶路,都会对膝盖产生巨大损耗,由于整体线路海拔落差大,参与者会面临强度非常集中的爬升和下降,如果遭遇降雪周期后的托隆拉,那么翻越垭口的过程会非常艰苦。

若是希望完全靠徒步走完完整的托隆拉+布恩山,官方给出的数据是220公里/90小时合18天,不过目前已经很少有人会那么做了。

冬季ACT天气状况

另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天气,尽管冬季的气候相对比较稳定,而且ACT的主要路径马斯扬迪河谷和卡利甘达基河谷,是尼泊尔降水量最小的区域,但仍要注意冬季突如其来的天气突变,切忌抱有侥幸心理。笔者连续4年在冬季前往喜马拉雅南坡徒步,每一次都遇到了天气突变带来的大风和降雪。

虽然冬季的恶劣天气会大量消耗空气中的水分、带来极佳的通透度和观景效果,而且并不会持续太久(通常是一昼夜),但是在持续过程中,自然环境会急剧变得非常不友好,低温下的体温流逝、大雪带来的能见度不足、冰雪掩盖了路径,都会在短时间内取代或许仅仅是数分钟前的风和日丽。

若此时旅行者出现在不合适的地点(例如高海拔的野外),那么很有可能将会陷入困境。

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万物皆如草芥,它要你的命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在喜马拉雅地区徒步的经验越多,就会越认同这一点。对于旅行者来说,能做的准备工作有两项,第一是根据天气预报安排行程,并留出机动时间的余地,第二是尽可能准备自己负担得起的最好的装备,以降低自身不必要的消耗。

天气预报:darksky.net

大名鼎鼎的托隆拉垭口(ThorungLa,5416)是ACT的最高点、也是唯一一个超过5000米的点,它位于雅卡瓦康(Yakawa

Kang,82)与托隆日(Thorung

Ri,6201)之间的巨大鞍部,是世界上最为宽敞的垭口之一,在一般的概念中只有翻过了托隆拉,才能算是走过了ACT。

有不少攻略说托隆拉在冬季无法翻越,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笔者此行在天气突变后50cm以上的积雪、以及垭口附近8级以上的大风下,依然顺利走了过去,前后几天内成功翻越垭口的少说也有50人以上,这可以算是常规状态下难度颇高的托隆拉形态了,但也并不能构成太多阻碍。

由此可以下结论说,只要不是2014年10月那种10年不遇的风雪,在旱季(10月至次年5月)的任何时间点翻越托隆拉,除了旅行者自身的能力之外,并没有显见的困难。比较合理的做法,除了按照天气预报规划行程外,是预留1-2天的机动时间,以便在遇到降雪周期时原地休息,等待天气转好后再行攀登。

有些旅行者会在半夜2-3点钟起床,从冲锋营地(High

Camp,4833)出发翻越垭口,这其实并不明智,因为冬季夜晚的严寒很可能使装备不那么完备的你面临冻伤的可能。从冲锋营地到垭口,无积雪期大约2-2.5小时,可在5点出发;积雪期耗时几乎翻倍,可于4点出发。

需要这么早出发的理由在于,据说日出后垭口附近(大约海拔5000米以上)会刮起强风,亲身体验之下所言非虚,笔者从未见过如此刚猛至极的劲风,以至于摘下手套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手指就几乎感觉失去知觉。因此无论在哪个季节挑战垭口,防寒防风的装备都是不可或缺。

如果不考虑垭口本身的技术难度,对于普通旅行者而言,翻越5000米级垭口,并不是看垭口的海拔有多高,而是看后勤保障,也就是看垭口两侧是否有供你步步为营的根据地,这其实就是喜马拉雅登山法在普通人中的应用。两侧村落、营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路线和耗时的长短,就是这个垭口的难度。

托隆拉虽然在绝对海拔上超过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很多同类垭口,但是它两侧能提供完善后勤保障的营地——冲锋营地(High

Camp,4833)与查拉布(Charabu,4230)之间的行走距离只有5-6小时。

哪怕在冬季查拉布关闭、继续走到穆克提那(Muktinath,3760)也只是7-8小时,如果没有积雪,这个时间还能缩短,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托隆拉可列为大喜马拉雅徒步小径(Great

HimalayaTrail,GHT)上难度最低的垭口,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翻不过去是没有道理的。

(当看到海拔6201米的托隆日时,离垭口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大喜马拉雅小径(GHT)10大5000级垭口(由东向西)

兰巴森巴垭口(LumbasumbaPass,5177),连接干城章嘉保护区与马卡鲁-巴润国家公园

阿普拉普查拉(AmphulaptsaLa,5845),连接马卡鲁-巴润国家公园与昆布珠峰地区

空玛拉垭口(KongmaLaPass,5535),连接因贾河谷与罗布切河谷

措拉垭口(CholaPass,5420),连接罗布切河谷与格重巴冰川谷

仁左拉垭口(RenjoLa,5418),连接格重巴冰川谷与波特科西河谷

特西.拉普切(TrasiLaptsa,5755),连接昆布珠峰地区与洛尔沃林地区

麦拉察钦垭口(MailachachinPass,5353)连接吉隆沟与霞尔河谷

拉克亚垭口(LarkyaLa,5106),连接布里甘达基河谷与杜德河谷

托隆拉垭口(ThorungLaPass,5416),连接马斯扬迪河谷与卡利甘达基河谷

琼本拉垭口(JungbenLa,5550),连接安纳布尔纳保护区与上多尔波地区

SideTrip支线探索

ACT沿途会经过非常广大的区域,由此可衍生出大量的支线副本(SideTrip),有些支线是由主线(Main

Trail)演变而来,距离并不遥远,相当于选择不同路径。有些则完全独立于主线,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探索。

在此笔者会简单介绍一下主要支线的情况,这些支线可以在当地购买的任何一种版本的地图上找到具体的轨迹。实际走支线最突出的问题并非是寻找路线,而是真的到了那时,你是否还有体力去走。

1、纳尔-普岗支线(NaarPhugoanSideTrip)

在察梅(Chame,2670)之前的检查站(CheckPoint)科托(Koto,2600),会遇到一条向北的支线,沿着纳尔河(Naar

Khola)深入达莫达山脉的深处,探索纳尔(Naar,4110)普岗(Phugoan,4080)两个村落,再通过康拉垭口(Kang

La,5306)回到主线处的纳瓦尔(Ngawal,3657)。

该支线靠近西藏边境,属于限制区域,需要在指定机构获得特别通行证才能前往。

2、皮桑高路(UpperPisangHighRoute)

从皮桑(Pisang)开始,主线分为高路和低路(Lower

Route)两种选择,前者在马斯扬迪河谷北岸,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途中会经过加鲁(Ghyaru,3670)和纳瓦尔两个古老的藏式村落;后者在南岸的河谷底部位置,海拔在3300米以下,沿途均为吉普车道,会经过洪迪机场(Humde

Airport,3280)。两条路会在蒙吉(Munji,3240)重新合流。

3、布拉喀冰湖(BrakaIceLake,4600)

从布拉喀(Braka,3439)村北侧的悬空寺附近可以找到前往海拔4600米的冰湖所在地,这条支线海拔非常高,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往返,冰湖的观景效果与康拉垭口(Kang

La,5306)类似,均可以展望安纳布尔纳主山脊的景象。布拉喀距离马南(Manang,3540)有30分钟的平路,在马南也有去冰湖的路但是非常难走。

4、提里措湖(TilitsoLake,4920)

ACT中最著名的支线,若是准备去完提里措湖再继续翻越托隆拉,就要额外准备3天时间,沿途会有康萨(Khangsar,3900)、圣地(Shree

Kharka)、提里措大本营(TilitsoBaseCamp,4150)几个住宿点。

当走完提里措湖后,可以从康萨直接走岔路前往牦牛场(YakKharka,4000)而不必再回到马南,也可以继续前进,通过美索坎托拉垭口(Mesokanto

La,5121)直接前往佐姆索姆。美索坎托拉并非一个垭口,而是一个垭口群,西坡极为陡峭、穿越难度非常大,需要携带一个晚上的露营装备,而冬季几乎无法穿越。

这条支线比较大的问题在于,在一个降雪周期之后几乎就会变得无法行走,而当提里措大本营的客栈关闭的情况下,也无法前往。若准备在冬季前往,务必在马南的客栈确认提里措大本营的客栈是否有人正常经营,当恶劣天气来临时,大本营客栈的老板很大概率也会撤回马南。

5、木斯塘和上木斯塘

广义的木斯塘(Mustang)指代的是尼泊尔75个县中的一个,首府位于佐姆索姆(Jomsom,2720),南至卡洛帕尼(Kalopani),北至西藏仲巴边境的克拉拉山口(Kora

La,4660),而上木斯塘(UpperMustang)指的是卡格贝尼(Kagbeni,2800)以北、以珞.曼塘(Lo

Manthang,3810)为中心的藏族聚居区。

由于大多数西方人无法简单获得去西藏的机会,那么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这个藏族文化保留得相对比较纯粹的区域,就变成了他们的备选方案,而尼方也坐地起价,开出了500美元门票的天价。其实对于去西藏没有什么限制的中国旅行者而言,上木斯塘的神秘性很大程度是被夸大的。

其实在穆克提那周边,藏区的味道已经相当浓烈,扎西德勒已经和Namaste一样通用无阻。如果时间允许,强烈推荐从穆克提那徒步前往佐姆索姆,这是ACT中几乎是唯一一段兼具藏区人文和地理特点的路段。

6、道拉吉里东冰川(DhaulagiriEastGlacier)

在拉琼(Larjung,2550)南侧,会遭遇一个极其宽阔的冰川冲积河滩,道路不得不由此绕一到比较远的、河道较窄的地方才能架设桥梁,继续往南到南岸,会看到一条狭窄且铺满碎石的山谷,正对着道拉吉里东冰川的冰舌,由此而上,可以走到大约海拔4000米左右的冰川末梢。

这条支线的难题在于,需要额外花费1天的时间前往,道路也基本不是很清晰,若要前往,建议住在距离山谷20分钟左右的铁桥附近,那里至少有2家条件比较简单的客栈,再设法雇佣一个熟悉道路的向导。

从佐姆索姆到拉琼,可以选择公交车,徒步的话则需要5个小时左右,从拉琼走到铁桥则还需要45分钟左右。

7、提提湖(TitiTal)

这是一个类似小环线的支线,在前述拉琼南侧的河滩往南,可以遇到不少桥梁通往卡利甘达基河东岸,从科凯赞提(Kokhethanti,2545)过河往高处走,即可走到尼日吉里南峰下的小型冰川湖提提湖(Titi

Tal,2900),然后再经昆左(Kunjo)、乔雅(Chhoya)两个村落,回到西岸的卡洛帕尼(Kalopani,2530)。

这条支线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开车水马龙的吉普车道。

8、安纳布尔纳北大本营(AnnapurnaBaseCampNorth,4190)

我们通常所说的ABC,指的是安纳布尔纳南大本营,由于安纳布尔纳南壁攀登难度极高,所以这个北大本营或许利用率更高,前往北大本营的线路在前述的提提湖环线的乔雅(Chhoya)附近,一路沿山脊登高至北安纳布尔纳冰川(North

AnnapurnaGlacier)末梢的大本营。

沿途需要翻越海拔4310米的托洛布津垭口(Tholobugin

Pass,4310),没有住宿点只能露营或者寻找牧场的牛棚。托洛布津垭口本身则是一个能观看安纳布尔纳一号峰西壁的极佳位置,它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名字叫4月27日垭口(Pass

April27),这个日子是首登安纳布尔纳一号峰的法国登山队在1950年探索登山路线时,首次经过这个垭口的纪念日。